三尺讲台上,她从容、自信、有趣;学生心目中,她热心、随和、亲切。这就是荣获2018-2019学年课堂教学优秀奖的学前教育学院吴玲教授。近日,我们走近了吴玲老师,感受到这位清瘦、聪慧的女性在学前教育领域的不懈追求,感受到她在平淡中活出的别样精彩。
课堂:以“用心”换“聆听”
“上课时,我喜欢不断抛出一些问题,让学生们主动思考。我不喜欢点名提问,都是学生自己主动回答”。说起课堂氛围,吴老师颇有心得,“在我的课上,睡觉、玩手机的学生基本没有,因为他们需要不断动脑筋思考。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自然就好了”。
“吴老师真的很有魅力!”16级学前教育专业的王雅说道,“吴老师上课很有意思,光讲课的语音语调就很吸引人,抑扬顿挫,听着很精神。她的课上,我们根本没心思走神,都被她讲的内容深深吸引住了。”
吴老师的教学颇具特色,已经毕业的刘雅莉将吴老师的教学特色归结为:将书本知识“生活化”、 将枯燥的教材“充实化”。“她善于将我们所学的知识结合生活呈现给我们自己去思考。她的讲课内容有一部分来源于教材,但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她多年的积累和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这样就能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最大的信息量,开阔我们的视野。”
在三尺讲台上,从最初的呆板、无趣、机械的教学,到今天自信、从容、有趣风格的形成,吴老师付出了很多。她虚心向老教师求教、认真听取学生反馈,反复试讲,牢牢抓住学生们的视线,与同学们共同享受课堂时光。吴老师说:“和学生们在一起,我感觉自己也年轻了。”
教学:以“创新”引“收获”
“现在的大学教育模式,依然是‘灌得多’,学生们很难学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知识。”谈到大学教育,吴老师这样说道。
为了让学生多了解自己的专业,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吴老师做了很多尝试。大一下学期的《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门很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为了让同学们对理论知识有更具体的感知,吴老师联系师大附属幼儿园,安排同学们每周三下午进行下园的实践活动。按照课程的进程,吴老师每周给学生设定一个主题,学生围绕这个主题对小朋友们进行一对一的定点观察,之后完成观察记录,期末时完成一份所观察幼儿的“个性鉴定报告”。这同时也是学生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这种结合课程的实践活动也收到了多重效果,18学前专业的刘丹丹说,“在与小朋友、老师、家长的交流过程中,我们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多的了解,很多原本对这个专业不感兴趣的学生也转变了态度。”
“整个下园实践活动都是吴老师亲自联系、亲自负责的。我们与小朋友交流时碰到的问题她也会及时帮我们解决。”18学前专业的何倩兮这样告诉记者。
这项活动早已成为“规定动作”。吴老师说:“作为老师,我要尽最大努力让自己的课堂更精彩,让自己的教学方式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同时拓展课堂教学,让学生们的知识学得活,用的也活。”
课外:以“倾听”促“沟通”
在课后,吴老师一直很注意与学生们进行交流。已经毕业的学生们曾戏称:吴老师是我们的“定海神针”!“与学生们的交流不用刻意进行。课间时分,我不愿去教师休息室,会很随意地坐到同学们中间,跟他们谈天说地。你获得了同学们的信任,做一个好的倾听者,他们自然就愿意与你分享喜怒哀乐。”
为了能与90后、00后的学生们顺畅交流,吴老师不断去接受、了解新的事物,熟悉年轻人之间的“流行语”。“学生们喜欢某样东西,肯定有他们的道理,只有了解他们喜欢什么,跟他们聊感兴趣的事情,才能与他们有共同语言,才更容易与他们沟通,如此,他们才愿意把心里话告诉你。”
“要多关注学生,成长中的孩子需要你跟他多交流,尤其是当他们迷茫时,需要点拨。”曾经有一位学前教育专业的男生,一开始对这个专业很抵触,学习、生活都很消极,不愿意跟别人交流,吴老师了解到这个学生的状况后,通过课堂提问互动给予他鼓励,下课时主动与他沟通,慢慢把他拉入了正轨,后来这个经常挂科、逃课的学生改变了,也如期顺利毕业了。”
如今,学前教育专业为本科生也配备了导师。在繁忙的工作中,吴老师抽出时间与自己指导的学生交流,组织大家读书、研讨、申报项目。吴老师尤其擅长于个别指导,她会根据自己对学生的了解,针对性地为每位学生制订学习规划,尽可能地让每位学生在四年求学期间获得最大的发展。
从教30余年的吴玲老师已经习惯了在三尺讲台上的挥洒自如,看着一届届学生变得有知识、有修养,从青涩走向成熟,她觉得很欣慰。
教师职业很平凡,但平凡并不意味着索然无味,正如吴老师所说:“我是个平凡之人,但我相信,平凡之人同样可以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