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教务处

网站首页     学习园地     正文

珍惜时间 辛勤劳动

发布日期:2012-11-26  浏览次数:  编辑:刘桂云(2012-11-27)     

每当跟诸位聚到一起,看大家济济一堂,年轻、健康。我个人跟大家差距那么大,常常不由得想起我从前背熟的语录:“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当年,我背这条语录的时候,我是太阳;现在我在诸位面前背这条语录的时候,角色转换了,诸位是太阳。

那么面对着诸位,我首先感到什么呢?羡慕。羡慕什么呢?羡慕诸位的年龄。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看不见来者,陈子昂是孤独的,而如果能看到年轻有为的来者,一定是羡慕的、高兴的。

面对你们这么多来者,风华正茂,我是羡慕的。不仅羡慕你们的年龄,想想陈子昂当年,想想我自己这一辈子,我还羡慕你们的时代。你们不是生不逢时,而是生逢盛世。

1984年,我去兰州开会,跟霍松林先生闲聊,霍先生讲:“我羡慕你年轻。”他说:“我们这辈子是在兵荒马乱当中,在政治运动当中过的。国家真正太平、能做学问,是你们现在这时候。”霍先生对我讲这话,可能还早了一点。我现在跟诸位讲,可能正是时候。现在跟20年前,又不一样了。我也不敢讲今后就没有战争,没有动荡,但无论如何目前是好时候。诸位的才华可以充分发挥,有一分劳动会有一分收获。

面对在座的有时间,有未来,又有很好的岗位,有用武之地的朋友,我用什么来勉励呢,八个字:珍惜时间,辛勤劳动。

时间的价值、生命的价值就体现在、凝聚在通过劳动、学习、创造所取得的成绩上面。有时间才能有劳动,人死了,没有时间也就不能去劳动。通过劳动才能把时间的价值转换为存在,两者相辅相成。时间既然这么宝贵,那么我先讲:珍惜时间。

一、珍惜时间

我们这个民族时间意识很强,这从我们民族编写那么多历史,从三皇五帝到如今,都有史;从我们每个家庭尊老爱幼,重视一代代延续就看出来了。时间是一条线,所以有人讲中国艺术是线性艺术;又讲,中国人是生活在时间维度里面。把生命的价值归结为立德立功立言,这不就是时间意识吗?

陈子昂讲:“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不就是时间意识吗?孔子讲:“逝者如斯夫,不舍尽夜。”《古诗十九首》讲:“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古诗又讲:“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屈原讲:“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这不都是强烈的时间意识吗?就连可能有点颓废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里面也包含这种意识。而在表现这种强烈的时间意识的时候,同时出现的相关的强烈意识就是要努力,不要浪费生命。

其实外国人也有强烈的时间意识:古希腊赫拉克里特讲:“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跟孔子的话不是可以相通吗?

关于要珍惜时间,我不知在座诸位受过怎样的熏陶。我们小时候,受的熏陶也是很强的,许多格言,直到现在还经常在脑子里出现:

年轻人,时间正翻着书页:请你着笔。

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而已。人的一生是应当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我想诸位对这些格言也肯定是很熟的,就不知道在每个人的心里面到底占有多重分量。

    大前年的夏天,79级同学毕业20周年回校,在铁山宾馆聚会,很隆重,把很多老师都请去了。在这种场合下,每个人的时间意识都激发起来了。有位同学还背诵我讲过的黄庭坚诗:“春风桃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一位老师很带感情地讲:如果再给我一生的话,我知道会怎么度过。这话背后是什么?是不是觉得这辈子有点虚度?但是人哪有第二生呢?过了今天就没有今天了,别说是一生。

    但我想我们只要超前一点有这位老师的这种认识,我们就会爱惜生命、珍惜时间。只要珍惜时间,把逛商店、打牌、泡茶馆、看电视、上网的时间,该挤的挤出来,我们就会成为好的教师、好的研究人员。鲁迅讲:“哪里有什么天才,我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用到工作上罢了。”鲁迅50来岁就去世了,他能有那么大的成就,跟他爱惜时间分不开。

    这是前辈人。

    我看到有些年轻人,或者跟诸位年龄相距不太大的学者也极其用功。我们唐宋文学方向早些时候有两位从四川来的研究生,生活那么苦,就吃点咸菜、酱油干子,冬天冷的不得了,也不回家过年,非常用功。周啸天一学期读书笔记,成文的三大本,近20万字。《唐诗鉴赏辞典》有四分之一是他写的,出自读研期间写的读书笔记,后来做了一些加工。有人告诉我,邓小军吃饭去食堂打饭都端着饭碗、夹着书跑。他们遭遇过文革,知道时间宝贵。

二、辛勤劳动(爱岗敬业)

    珍惜时间的人,一般来讲就会勤奋,就会热爱劳动。我看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里面就有辛勤劳动,另外服务人民、艰苦奋斗里面,也含有辛勤劳动。辛勤劳动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辛勤劳动利国利民利己。辛勤劳动、热爱劳动,对我们来讲就是爱岗敬业,就要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教学、进修、科研上。

那我现在就讲讲要重视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特别是大学课堂教学,要有学术内涵,还要有可接受性,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搞好的,我们要高度重视它。

    八十年代中期,北大袁行霈先生还在上课,我多次听他讲,他每次上课头天晚上都不轻松,有些字要查查字典,别在上课时念错了、写错了。袁先生上课当时在北大有过测试,是上得最好的。凭他那个水平,那种表达能力还这样重视。

    蒙先生到我们这里做过三次报告,每次报告前,他都叫我们留点时间给他准备。要是中午的话,他就叫上午留点时间,午饭简单点、不要喝酒、吃快点。另外每次作报告前他都要问一些字,别搞错了。上一次讲《语言的功能和陷阱》,临上讲台前,还问潘啸龙老师《楚辞》里面一个字。去年第三次讲《门外谈中国传统诗词》,上午叫秘书开一张条子,叫我们查几个字,比如聂绀弩的“弩”字,唐代诗人的名字,“冷烛无烟绿蜡干”的作者钱的“”字跟“翊”字差别,等等。可见王蒙那样的大家那样智慧也不敢掉以轻心。

朱自清有一则日记,讲他在梦中,好象在课堂上,有问题答不出来,非常难受,急醒了。

    鲁迅的一篇文章,讲到他在极度疲乏的时候想到人生一些很壮烈的拚博场面,我特别注意他讲到:“战士在战场上,大学教授在课堂上。”

    诸位看看,他们多重视上课。即使是这些大家,也从来不愿掉以轻心。

    我们每个人都有知识缺陷,即使长期教一门课,也不能讲这门课都熟了都懂了。因此认真备好每一堂课,有所备而上,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必要的,包括我自己在内,有些常用字可能一直是念错的,甚至一辈子都是错的。小时候是由于自己的原因,或是由于家长、老师的原因,把一个字念错了,以后没人帮你纠正,可能到老都还是错。所以不能掉以轻心,没根据的还是要查一查。

    现在学生年轻,央视的“新闻联播”也时而有错字,大家对教师读错字可能比较宽容了,但是在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在文革后招进来的老三届,一个教中文的老师要写错字、读错字,学生是看不起的。系主任听课要是看到了,回来直摇头,甚至要调动工作。有些人终生落下话柄。

    当然这还是从消极方面讲,别丢人。而从积极方面讲,是对学生负责,不能误人子弟,这就不再多展开了。

    再讲讲如何备课讲课。

    ①从根本上讲,备课讲课要与进修、科研结合起来。

    进修、科研是教学的支柱。大学的课程,要是教师对这门学科没有比较透彻的把握,没有一点研究是教不好的。有科研,课不一定都能教得很好;但要是没有点研究,绝对教不好。以其昏昏,不能使人昭昭,必须通过进修研究,把你这门课真正搞清楚,才能讲清楚。

    讲清楚固然是好,但这在大学还只能是及格线,真正高一点的档次,还需要能让学生得到启发,这就需要有自己的研究和心得了。要对你的学科有全局性的把握,要看到前沿和发展趋向。

    我上大学时,有不少教师是从中学调来的。这些老师在中学是尖子,表达是没问题的,但他们多数比不过一直在大学的教师,比不过像刘学锴老师那样从北大来的青年教师。听他们的课总觉得比较平、比较一般,能给你去咀嚼的、去思考的东西相对较少。为什么呢?就是他们毕竟没有足够的研究,较少有自己的心得,所以讲出来浅浅的、平平的,甚至干巴巴的。即使不干巴巴的,把那一点东西(平庸的东西)搞得很花哨也不好。

    那别人的研究我能不能借、能不能够移植呢?比如,因为初上堂或时间来不及,借别的老师讲稿去讲好不好呢?吸收别人是可以的,但搬用别人从根本上讲是不大可取的。用别人的,首先要自己有那个基础,否则驾驭不住。只有自己研究过的东西,才能用最清楚生动的语言讲出来。另外,讲稿是有个性的,包括课堂语言都是有个性的,某人的讲稿是某人的语言,某人来讲最适合。譬如,合肥话某个词念出来很难听,合肥人上课怕避免不了,就要改个词。某些话是普通话,普通话没过关的人讲起来不自然,就要给他换个说法,所以不能照搬别人的讲稿。同样的讲稿,换个老师去讲,效果并不理想,这里面的原因值得我们去考虑。

    以上是讲教学要以自己进修和研究为后盾为基础。

    ②表达能力

    口头表达能力对于教师是重要的,但一般的口头表达能力,跟课堂讲授能力还是有差别的。平时口头表达能力差一些的,不等于讲不好课。课讲得好不好,主要还是看内容,看有没有学术内涵。一堂课,要尽量有一点自己的心得,自己的见解。只要有一点自己的见解,你的课就不一样,绝对不会很差。相反,有的人相信自己口才,上课时天南海北地扯,插科打诨,或者一上课就讲新闻,发牢骚,学生可能是暂时被你吸引过去了,但最终很难得到好评。这个请大家注意,不能有一种错误的自我感觉。

    课堂艺术

    这个千变万化、因人而异,我们大家慢慢琢磨吧。

    关键还是要重视、要有研究。有专业基础,又重视,你自然慢慢就会有艺术,有经验的升华。

    我希望能像鲁迅讲的,教授在课堂上,就像战士在战场上,全力以赴。全力以赴,就会出灵感,出智慧。

    有句格言:狮子搏兔,犹用全力。我们在课堂上更要用全力,要集中精力。我下课一般是不到教师休息室去的,教师休息室尤其是原来老校区的教师休息室,人挤得满满的,到那里话都来了。你一言,我一语,思想都分散了。铃声响了,马上去上课,我觉得很难进入角色。所以我是不去,不愿分散上课的精力。

    为了把课上好,可以去听听别的老师的课,揣摩揣摩对方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哪些地方你可以吸收。我是研究过一些老师课的,我在中师念书时,研究过中师老师的课。我的语文老师课上得相当好。在大学跟徐炎文老师当过助教,徐老师的课,课堂上有一种气氛,又讲得像行云流水,非常能吸引人。我又研究过现代文学李顿老师的课,李老师的语言起伏顿挫,能把重点突出出来,我也体会过吸收过。希望大家注意揣摩,注意吸收,也可以利用录音机、录像机把模拟教学录下来,自己再慢慢修改。

    现在设备、仪器都进化了,有课件了,这能给教学很大帮助,能使课堂教学更出彩。但我也觉得要一分为二地看,有利必有弊,有的教师过分依赖课件。上课时就在那放课件,自己无所作为,这样的课是不会好的,教师被课件异化了,课件有时是用死的东西、公式化的东西来代替人,用视觉图片来代替深刻生动的语言和表情,希望大家在课堂上特别是在讲文学作品时有节制地使用。

    好,就到这里吧。还是回到我们的开头:

    世界是你们的,时间是宝贵的,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

    希望大家珍惜时间、辛勤劳动、创造业绩,做受学生尊重和热爱的优秀的人民教师。

    谢谢。 

(作者:余恕诚,本文为作者200649月在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学活动周上的发言)

Copyright 安徽师范大学教务处(创新创业教育学院) All Right Reserved | Powered by yayuanzi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东路安徽师范大学赭山校区教务处(创新创业教育学院) | 邮编: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