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提出,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要求,是在高等教育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如果说过去人们普遍关注的是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不发展即发展的快慢问题,那么现在人们普遍关心的是中国的高等教育怎么样发展即发展的质量问题。如果说过去是以外延为主的发展,那么现在就是以内涵为主的发展。一句话,我们所需要的发展,应该是中国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是真正符合中国发展战略和社会进步需求的发展,也是自身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所谓内涵发展,就其实质而言,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的发展。既然科学发展的要义仍然是发展,那么内涵发展的要义也应该是发展。科学发展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更好、更快、更全面、更协调的内涵式发展;内涵发展不是不要外延发展,而是使外延的扩展与内涵的丰富相互促进的科学发展。内涵需要外延支撑,没有一定的外延就不可能有内涵,没有脱离了外延的赤裸裸的内涵。内涵发展无非是把只关注外延扩展的价值取向转向外延扩展与内涵丰富相统一的价值取向。
一所大学内涵式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发展以及优先发展什么的问题?这就是发展的理念、思路和战略问题。无论怎样,发展需要一定的理念、思路、战略和策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事情必须想在前边,我们才能获得发展的主动权。作为学校的主体,教职员工都应该思考这些问题;作为学校和院系的领导,更应该及时把教职员工的智慧集中起来,凝练成为不断修正、扩展和清晰化的发展思路和战略。
具体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高等教育的内涵式科学发展。
一、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首先是有质量的发展
内涵需要一些外延的支撑;内涵与外延的关系,就是规模与效益、数量和质量的关系。高等教育的有质量的发展,必须从单纯的量的发展转向对发展的质的关注上来,因为只是量的扩张没有质的提升是粗放的发展,是缺乏竞争力的发展。有了质的提升,量的发展就更加具有效益。当然,对质的关注并不能否认量。实际上,效益在任何时候,都是以规模为基础的。没有一定的规模,就不可能有效益;有了一定的规模,才能有效益。“质量”质量,质和量二者是分不开的。没有一定的量就不可能有质,质是通过量来体现的;没有一定的量不仅无法体现质,而且也无法提升质。在科学研究方面,任何人,必须有一定量的科研经历,才能获得科研训练,发展其创造性的敏感性;任何人,必须有了一定的教学量,才可能积累教学经验,提高其教学水平。
要做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我们必须改变评价制度。通过完善评价机制,促进教学、科学研究从重数量向重质量的方向转变。在一定的意义上说,一项高质量的研究比无数的低水平重复研究要有意义的多。但是,即使如此,我们也不能把数量标准与质量标准对立起来。没有一定量的教学科研成果不可能体现质,教学科研成果的质都是通过一定量的成果体现出来的。在科学研究方面,必须有了一定量的科研成果,我们才能评估其成果的质;必须有了一定的教学量,我们才可评估其教学水平。我们不能承认那些没有多少科研成果的“高质量”,我们更不能鼓励那些根本不参与教学活动的“名师”。
可是,我们也不能被单纯的量所遮蔽。如果总是低水平重复,再多的科研成果也没有意义,甚至由于人力和物力的浪费,而有消极后果。如果没有高水平的教学,我们招收再多的学生,给他们上再多的课,也无法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来。这正是我们必须转向以质的估价为主的教学科研评价体系的原因。
二、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必须是有特色的发展
有特色的发展必须是自主性的发展、创新性的发展、有个性的发展。不同的高校应该基于自己的历史和现状,通过战略规划,凝练自己研究的主攻方向,形成自己的特色。通过加强团队建设,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在特定的研究问题域推出成系统、成规模能传世和高质量的标志性成果。
有特色的发展首先是基于自身环境、条件而又积极发挥自己独特优势的发展。不顾自己的客观条件而盲目发展,那是主观主义;把一切都归结于环境,缺乏改变现实的意愿和意志的做法,那就是悲观主义。
有特色的发展,必须是自主性的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学校领导必须支持那些基于自己的客观条件找到自己发展路径的院系和学科。譬如,就学科建设而言,学校层面的支持首先必须应该指向那些有自己发展意愿和动力的院系或学科。天助自助者,如果一个学科上的队伍没有发展的意愿,外部再支持也无法起作用。当然,这种发展必须是符合自己主客观条件的有自己特色的发展。
有特色的发展,必须考虑学校的历史条件、学科优势,做到扬长避短、以长补短,从而形成自己开放而又稳定的传统;必须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优化、调整学科和专业,使自己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基础上,不断自我调整与优化,使自己的优势随时间的演进而得到不断加强;既不能片面地求全,也不能片面地求大,而是形成自己的优势学科和专业,在自己的专长之处形成高地,攀登高峰。
三、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应当是有长效机制的发展
长效发展应该是遵循通过积累、积淀而不断自我超越的发展;长效发展应该是有战略的发展;长效发展也应该是可持续的发展;长效发展应该是有自己学术传统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完善管理模式,创造出积极进取、合理竞争、自由探索、宽容失败的氛围。用科研事业凝聚人才,用科研活动造就人才,用奖惩机制激励人才,用规章制度保障人才,实现学校的持续发展。
就北京师范大学来说,我们实现长远发展的方法:第一,鉴于学校已经有100多年长期的历史积累,我们可以发挥历史影响力,譬如人文科学和教育科学已经积淀了大量精品成果,可以通过集成出版的形式,构造有特色的各学科研究系列;第二,以团队研究的集成优势,构造成规模、成系统的学科基础和基础问题的研究,打造有深度和广度的学术精品;第三,每个团队和学者对自己的研究进行规划,以便根据自己的特点、优势和兴趣寻找自己的研究领域,集中进行研究,取得比较深入的研究成果;第四,有稳定、规范而又开放、灵活的管理和评价制度安排,使人们在充满活力的管理机制框架中,最大可能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和主动性。学校是一个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性格的人不断互动的地方。因此,在这里有许许多多的竞争与合作,矛盾和利益冲突是难免,需要不断解决矛盾,在竞争中求得发展。
四、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应该是有实际成效的发展
有成效的发展必须是有实际成果的发展。如果没有高水平的教学科研成果,那么我们就不能说自己实现了内涵式发展。如何有成效,除了进行基础理论研究之外,我们还需要通过改变研究方式,解决社会所急需的重大科技问题;通过加强和推动理论研究与社会实际相结合,提升解决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理论的和学术的支撑,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为此,我们改变单纯注重论文的作法,实行多元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鼓励进行与社会重大问题和实际问题密切相关的研究,增加专利、调研报告、应用对策研究、媒体谈话和演讲等成果的权重。服务社会是一所大学的基本职能之一,也是确立大学在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地位的有效途径。
高等教育的内涵式科学发展是以前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提出来的问题。我们正在探索迈出科学发展的新一步,问题的提出就是进步。历史的经验证明,进步也总伴随着问题,我们只能让问题成为问题,使新的问题克服原来的问题。这就是高等教育的改革开放,这就是高等教育的与时俱进。(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韩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