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教务处

网站首页     学习园地     正文

善用“大思政课” 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发布日期:2022-03-22  浏览次数:  编辑:董书宝  预审:赵冬梅  终审:赵冬梅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213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这为新时代高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立德树人成效提供了重要遵循。

一是要立足于“观”,把握“大思政课”的价值意义。“观”意指对事物的认识或看法。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断深化,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的主体框架基本确立,以“九个坚持”为核心内容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基本形成。“‘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我国教育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基础上,在新冠肺炎疫情加深了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影响这一背景下,着眼于如何培养造就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的重大理论判断和实践要求,把对新时代立德树人的规律性认识提到了新的高度,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教育观。因此,“大思政课”不仅对于思政课改革创新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于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加强和改进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并进一步丰富了新时代高校“大思政”的内容、途径和载体,有利于健全完善思政课、课程思政、日常思政相互衔接、全覆盖的“大思政”格局。

二是要立足于“课”,扭住“大思政课”的建设基点。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主渠道。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善用“大思政课”这一重要论述,要求思政课“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换言之,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把党领导亿万中国人民已经书写和正在书写的时代篇章作为鲜活的思政课素材,有机融入思政课改革创新,把思政课讲得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清楚、讲透彻,深刻阐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理论问题,教育青年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同时,其他课程要主动遵循这一新理念的实践要求,强化政治引导功能,坚持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进一步在专业思政框架下深化课程思政建设,通过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加强价值观教育,提升价值观教育的效果。

三是要立足于“大”,拓展“大思政课”的建设内涵。“大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机制创新。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善用“大思政课”这一重要论述,要求立足于“大”拓展建设内涵。要坚持“大”目标,擦亮“红”的底色,着眼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和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着力培养胸怀“国之大者”,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要聚焦“大”主题,突出“活”的特质,综合运用历史的、现实的、国际的宏阔视野,及时跟进围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乡村振兴、建党百年等具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大事件、大题材、大素材,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赓续传承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信心。要建设“大”课堂,延展“学”的时空,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充分彰显“大思政课”的实践品格,把传统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红色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纪念馆以及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的展示地等开展实践教学;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破时空限制,增强课堂的智能化、数字化,提升教学的浸润性、实效性。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2022321日)

Copyright 安徽师范大学教务处(创新创业教育学院) All Right Reserved | Powered by yayuanzi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东路安徽师范大学赭山校区教务处(创新创业教育学院) | 邮编:241000